這問題可以問CHATGPT
不滿意回答的話可以換別的AI問。
核四為啥不能報廢?
ChatGPT 說:
「核四」(台灣的第四座核能發電廠,正式名稱為「龍門核能發電廠」)至今仍未正式報廢,原因涉及多方面,包括政治、經濟、能源安全與社會因素。以下是幾個關鍵理由:
1. 能源戰略與備援考量
台灣能源結構高度依賴進口(約98%),能源供應安全是重大國安議題。
即使核四未商轉,仍被部分人士視為「備援選項」,在電力短缺或極端需求下可用來因應緊急狀況。
一旦正式報廢,未來若能源轉型進展不如預期(如再生能源發展緩慢、天然氣價格高漲),將少一個可行的能源選擇。
2. 建置成本高昂
核四歷時超過30年、投入超過新台幣2700億元以上。
若正式報廢,這些投資將視為「沉沒成本」,對政府與民眾而言是一筆巨額浪費。
部分主張者認為應「完成使用或轉型用途」,而非直接報廢。
3. 政治與社會爭議大
台灣社會對核能態度分歧,核四成為重大政治議題,多次成為選舉攻防焦點。
曾經舉辦公投(如2021年核四重啟公投),雖遭否決,但顯示仍有相當比例民眾支持保留核四。
正式報廢需要政治共識,而非單一政府能輕易決定。
4. 技術與安全爭議
擁核者主張透過更新安全設計與驗證,可讓核四安全商轉。
反核者則強調核四設計過時、施工品質有疑慮(如管線埋設問題、外包廠商紀錄不佳),應全面停用。
由於爭議尚未有定論,政府多採取「封存」而非「報廢」策略。
5. 法規與程序複雜
一旦進入「報廢程序」,需要依《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等法規進行,耗費時間、人力、經費。
台電等單位也需承擔巨額後續拆除與核廢料處理成本。
總結
核四之所以至今未報廢,是因為牽涉「能源政策」、「沉沒成本」、「政治爭議」、「安全技術評估」等多重因素。政府選擇「封存而非報廢」,是為了保留政策彈性與避免社會衝突。但這種狀態也讓爭議延續至今。
如果你想了解未來核四是否可能報廢,或有無替代方案(如小型模組核電、再生能源進展等),我可以幫你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