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判情勢、戰術,交戰規則受限,巴國空軍先發制人都可能造成這次事件結果
第一擊很重要,老共無人機來先丟石頭是對的,別太苛責
https://edition.cnn.com/2025/05/09/...hnk?cid=ios_app
印巴衝突升級,或許讓世界首次真正一窺中國先進軍事科技與西方成熟軍備之間的實戰對決表現——而中國國防類股已開始飆升。
本週,隨著巴基斯坦宣稱在週三的空戰中使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AVIC)製造的殲-10C戰鬥機擊落包括法製先進「飆風」在內的印度軍機,中國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公司(AVIC Chengdu Aircraft)的股價上漲了40%。
印度方面尚未對巴基斯坦的說法作出回應,也未承認任何飛機損失。當被問及中國製戰機是否參與其中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於週四表示他不清楚相關情況。
儘管如此,作為巴基斯坦的主要武器供應國,中國很可能正密切關注其武器系統在真實戰鬥中的表現及未來可能的表現。
中國這個崛起中的軍事強國已超過四十年未參與重大戰爭。但在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加快推動軍隊現代化,大量投入資源發展尖端武器和先進科技。
這場現代化浪潮也延伸至巴基斯坦——這個長久以來被北京稱為「鐵桿兄弟」的國家。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數據,過去五年,中國提供了巴基斯坦81%的進口武器。
這些軍售品包括先進戰鬥機、飛彈、雷達與防空系統,專家表示,這些裝備在印巴之間任何潛在軍事衝突中都將扮演關鍵角色。一些由巴基斯坦製造的武器也是與中國公司共同開發或依賴中國技術與專業製造的。
「這使得印巴之間的任何交戰,實際上都成為中國軍售的測試場,」設於倫敦的智庫「亞太基金會」(Asia-Pacific Foundation)國際安全主任薩賈恩•戈赫爾(Sajjan Gohel)指出。
中巴兩國軍方也越來越頻繁地進行高層次的聯合空軍、海軍與陸軍演習,包括戰鬥模擬與互換機組人員的訓練。
「北京長期以來對伊斯蘭堡的支持——從硬體、訓練,到現在越來越多結合人工智慧的精準打擊——已悄然改變了戰術平衡,」美國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oundation for Defense of Democracies)高級研究員克雷格•辛格爾頓(Craig Singleton)表示。
「這不再只是雙邊衝突;這是中國軍售如何重塑地區威懾力的一個縮影。」
這場因喀什米爾旅遊客遇襲事件而升溫的印巴緊張局勢,使這一轉變格外引人注目,也突顯出該地區更廣泛的地緣政治重組——中國已成為對美國影響力的重大挑戰。
自1947年從英國獨立以來,印度與巴基斯坦已因喀什米爾爆發三次戰爭。在冷戰高峰時期,蘇聯支持印度,而美國與中國則支持巴基斯坦。如今,一場新的大國對抗正在籠罩這對擁核南亞宿敵之間的長期衝突。
儘管長期奉行不結盟政策,印度近年來與美國日益靠攏,歷屆美國政府都積極拉攏這個南亞新興大國,以牽制中國的崛起。印度也加大了自美國及其盟國(包括法國和以色列)的軍購,同時逐步減少對俄羅斯武器的依賴。
與此同時,巴基斯坦則與中國深化關係,成為中國的「全天候戰略夥伴」,並積極參與習近平主導的「一帶一路」全球基礎設施倡議。根據SIPRI的數據,在2000年代後期,美國與中國各自提供了巴基斯坦約三分之一的進口武器。但近年來巴基斯坦已停止採購美製武器,改以中國軍備為主。
SIPRI武器轉讓計劃的高級研究員西蒙•韋澤曼(Siemon Wezeman)指出,儘管自196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就是巴基斯坦的重要武器供應國,但目前的主導地位主要是因美國留下的真空所致。
十多年前,美國指責巴基斯坦未能有效打擊恐怖分子——包括塔利班武裝分子——聲稱他們在巴基斯坦境內活動或接受援助。韋澤曼表示,這加劇了華府對伊斯蘭馬巴德核武計畫和民主赤字的不滿。
「(美國)最終找到了印度作為在該地區的替代夥伴。因此,美方基本上中斷了對巴基斯坦的軍售,」他補充道。「反觀中國則大幅增加軍售——可以說,中國藉此展現自己是巴基斯坦唯一真正的朋友與盟友。」
對於印度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打擊,中國表達了遺憾,並呼籲各方保持冷靜與克制。在衝突升級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曾與巴基斯坦外長通話,重申中國是巴基斯坦的「鐵桿朋友」。
軍事對決
由於巴基斯坦的武裝力量主要依賴中國,而印度則超過一半的軍備來自美國及其盟友,兩國之間的任何衝突實際上都可視為中國與西方軍事技術之間的一場對決。
在一處印度管轄的喀什米爾風景名勝發生造成26名主要為印度遊客死亡的武裝襲擊後,雙方緊張局勢連日升高。週三清晨,印度發動飛彈攻擊,目標是其所稱的「恐怖分子基礎設施」,位於巴基斯坦境內及巴控喀什米爾地區。
許多分析人士認為,這些飛彈與其他彈藥是由印度的法製「飆風」戰機與俄製Su-30戰機發射的。
與此同時,巴基斯坦空軍宣稱取得重大勝利,聲稱其殲-10C戰機在一場持續一小時、據稱有多達125架飛機參與、交戰距離超過160公里(約100英里)的空中對抗中,擊落了五架印度戰機——包括三架「飆風」、一架MiG-29與一架Su-30戰機。
「這場交戰如今被形容為兩個擁核國家之間最激烈的空對空作戰,」伊斯蘭堡凱達阿贊大學(Quaid-i-Azam University)的國際關係學者薩爾曼·阿里·貝塔尼(Salman Ali Bettani)表示。「這場交戰在中國製先進系統的實戰運用上是一個里程碑。」
印度尚未承認有任何飛機損失,巴基斯坦也尚未提出證據來佐證其說法。但法國國防部的一位消息人士表示,印度最先進的戰機之一——法國製「飆風」戰機——至少有一架在這場戰鬥中損失。
「若此事獲得確認,這將表示巴基斯坦現有的武器系統,至少在水準上可與西歐(尤其是法國)提供的裝備並駕齊驅,」總部位於多倫多的國防分析公司 Quwa Group Inc. 創辦人比拉爾·汗(Bilal Khan)說道。
儘管缺乏官方確認與確切證據,中國民族主義者與軍事迷已在社群媒體上慶祝這場被視為中國武器系統勝利的事件。
週三,在巴基斯坦外交部長聲稱殲-10C用於擊落印度戰機之前,中國國營的殲-10C製造商——中航成都飛機工業(AVIC Chengdu Aircraft)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的股價就已上漲了17%;週四,該公司股價再漲20%。
殲-10C是中國單引擎多用途殲-10戰機的最新型號,該戰機於2000年代初期列裝中國空軍。殲-10C配備更先進的武器系統與航電設備,被歸類為4.5代戰機,與「飆風」屬於同一級別,但仍低於第五代匿蹤戰機,如中國的殲-20與美國的F-35。
根據中國央視報導,中國於2022年向巴基斯坦交付第一批殲-10CE(出口版)。它與中巴共同研發的JF-17 Block III(同屬4.5代輕型戰機)一道,成為巴基斯坦空軍最先進的戰鬥機。
巴基斯坦空軍(PAF)也操作一支規模較大的美製F-16戰機機隊,其中一架曾於2019年與印度衝突期間擊落過一架蘇聯設計的印度戰機。
但比拉爾·汗指出,巴空軍的F-16仍停留在2000年代初期的配置,遠落後於目前美方提供的升級版;相較之下,中國製殲-10CE與JF-17 Block III則配備現代化技術,例如主動電子掃描陣列(AESA)雷達。
「所以F-16仍然是巴空軍報復行動中的重要力量,但已非不可或缺的核心,」他說。
中國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與戰略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退役大校周波表示,若中國製殲-10C戰機確實擊落了法國製「飆風」,那將是對中國武器系統信心的巨大提振。
周波表示,考慮到中國已超過四十年未參與戰爭,這一結果「確實會令人側目」。他補充說:「這可能會大幅提振中國在國際軍售市場的前景。」
「一則強而有力的廣 告」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數據,美國仍是全球最大的武器出口國,2020年至2024年間佔全球武器出口的43%,這一比例是排名第二的法國的四倍多,其次是俄羅斯。
中國排名第四,其武器出口中將近三分之二流向同一個國家:巴基斯坦。
駐多倫多的國防分析師比拉爾·汗(Bilal Khan)同意,如果擊落事件獲得證實,將大大促進中國國防工業的形象,並指出「中東與北非的力量」很可能會對此產生興趣,這些地區的國家通常無法取得「最先進的西方技術」。
「隨著俄羅斯因入侵烏克蘭而遭受重創,我相信中國早已開始強勢進攻莫斯科的傳統市場——例如阿爾及利亞、埃及、伊拉克與蘇丹——以爭取大型軍售合約,」他說。
來自巴基斯坦與中國的專家表示,巴基斯坦空軍部署的殲-10C戰機很可能搭載的是中國最先進的空對空飛彈——PL-15(霹靂-15),其據報射程可達200至300公里(120至190英里)之視距外距離。已知的出口版本射程則縮短至145公里(90英里)。
上週,在情勢急劇升溫之際,巴基斯坦空軍發布了一段三分鐘的影片,展示其戰機編隊,影片中特別介紹搭載霹靂-15飛彈的JF-17 Block III,稱其為「巴空軍的強力打擊力量」。
「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基本上是一則強而有力的****,」澳門的軍事觀察員黃東安東尼(Antony Wong Dong)如此評價巴基斯坦的說法。
「這甚至會讓像美國這樣的國家感到震驚——中國的對手到底有多強?這是所有有意購買戰機的國家以及中國區域對手都必須重新審視的問題:他們應該如何面對這個新現實?」
然而,一些專家表達了審慎態度。若印度的損失獲得證實,原因可能更多是印度空軍戰術與規劃不佳,而非中國武器實力的充分展現。
「若印度損失多架戰機的報導屬實,將引發對印度空軍整體戰備能力的嚴重質疑,不只是飛機平台本身。飆風戰機固然現代化,但真正的作戰能力在於整合、協同與存活力——不是只有表面上的軍購新聞,」設於美國的國防民主基金會分析師克雷格·辛格頓(Craig Singleton)指出。
目前也尚不清楚印度對霹靂-15的情報掌握程度。
例如,若印度原以為巴基斯坦僅擁有射程較短的出口版飛彈,那麼其戰機可能會在敵方火力範圍內停留過久。
奧斯陸大學國防政策研究員法比安·霍夫曼(Fabian Hoffman)指出,交戰規則也可能導致印度飛行員無法先開火,或無法還擊巴基斯坦戰機。
霍夫曼在其《飛彈問題》(Missile Matters)部落格中寫道,在這類情況下,印度的誤判可能讓巴基斯坦的武器看起來比實際更有效。
專家們也指出,印度的飛彈成功打擊了巴基斯坦境內多個目標,顯示其飛彈突破了巴基斯坦的防空系統,後者配備有中國製地對空飛彈,包括遠程的紅旗-9B(HQ-9B)。
「如果中國製雷達或飛彈系統無法探測或阻止印度的攻擊,這對北京的武器出口信譽而言,也是非常不利的觀感,」設於倫敦的國防專家薩賈恩·高赫爾(Sajjan Gohel)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