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歷史資料,美金兌台幣的匯率高低點
通常會與全球經濟局勢、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美國與台灣的經濟政策等因素密切相關。
以下是美金兌台幣匯率的歷史高低點及其當時發生的主要事件:
1. 歷史高點:1985年美金/台幣約40-45元
事件背景:廣場協議(Plaza Accord) 1985年,美金兌台幣的匯率達到約40-45元,是歷史上的最高點。當時,美國的貿易逆差逐漸擴大,為了減少貿易逆差,美國在1985年簽訂了《廣場協議》,與其他主要經濟體合作進行干預,使美元大幅貶值。廣場協議後,美金逐漸貶值,台幣開始升值,但在協議前的高點時,台幣仍較弱。
2. 歷史低點:1992年美金/台幣約25元
事件背景:台灣經濟快速成長與資金流入 1990年代初期,台灣經濟蓬勃發展,出口增長迅速,外匯儲備不斷增加,這推動了台幣的升值。1992年,美金兌台幣匯率一度跌至約25元,是歷史上最低點之一。當時,全球資本大量湧入台灣,使台幣需求上升,匯率隨之走低。
3.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美金/台幣匯率約34元
事件背景: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波及多個亞洲國家,包括泰國、韓國、印尼等國的貨幣大幅貶值,資本外逃現象嚴重。儘管台灣未受直接衝擊,但資金從新興市場撤出,導致美金對台幣也開始升值。這一時期,台幣兌美金匯率一度貶至約34元。
4. 2008年金融危機:美金/台幣匯率約35元
事件背景:全球金融危機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大崩盤,全球資金湧向避險貨幣美元,導致美金匯率走強。台幣在這段期間相對走弱,兌美元匯率一度達到約35元。隨著金融危機進一步擴散,美元成為主要的避險貨幣,台幣匯率持續走低。
5. 2022-2023年:美金/台幣匯率達到33元(近期高點)
事件背景:聯準會加息、全球通脹上升 2022年,由於全球通脹高漲,美國聯準會開始大幅加息,吸引全球資本回流美國市場,美元指數強勢上漲,其他貨幣普遍貶值。台幣也在這段期間承受貶值壓力,匯率一度接近33元。此時,全球市場的不確定性以及資金的避險需求使美元走強,台幣匯率相對走弱。
6. 歷史中期:1998年到2018年
在這段時期,美金兌台幣匯率大致徘徊在28元到34元之間,波動相對穩定,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台灣經濟增長穩定:台灣的經濟增長保持穩定,出口業務增長強勁,外匯儲備持續增加。
全球經濟變化:美國的利率政策、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以及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都會影響匯率的波動。
總結:
美金兌台幣匯率的高低點通常與全球金融事件和經濟危機密切相關。當全球經濟面臨不確定性時,投資者傾向於選擇美元作為避險貨幣,這推動美元走強;反之,在台灣經濟強勁、美元走弱的時期,台幣則會升值。
................................
央行真有錢
中央銀行5000億美金
公債+公司債17000億美金
台灣股市1000億美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