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誰氣長,三寶:中國需要我們比我們更需要它們,習小熊:中國不跪
https://edition.cnn.com/2025/05/01/...ariffs-shipping
紐約CNN報導——
一些最後一批未受重稅影響的中國貨物貨輪,目前正漂泊在美國港口附近。不過從下週開始,情況就將改變。
自4月9日之後從中國裝船的貨物將附帶美國總統唐納·川普上月對該國商品祭出的145%關稅。這些貨物將於下週抵達美國,但海上航行的貨輪將變少,所載貨物也將減少。對許多進口商而言,與中國做生意的成本已變得過高。
然而,中國仍是美國最重要的貿易夥伴之一。美國大多數的衣物、鞋類、電子產品和微晶片——這些驅動家電、恆溫器及各類發聲裝置的核心——都來自中國。
企業面臨艱難抉擇:繼續販售價格翻倍的中國商品,或是完全停止販售。對消費者而言,這表示某些商品將難以購得,或價格高得無法負擔。
「從下週開始,我們就會看到4月2日(關稅)公告後的貨物抵達了,」**洛杉磯港執行董事吉恩·塞羅卡(Gene Seroka)**表示,該港近半業務來自中國。「進入洛杉磯的貨運量,將比一年前下降35%。」
根據全國零售聯合會(National Retail Federation)預測,2025年下半年進口至美國的商品將年減至少20%;摩根大通(JP Morgan)則預期,來自中國的進口將暴跌75%至80%。
摩根大通在報告中指出:「如果這些商品無法輕易由其他國家進口取代,這種程度的崩潰將不僅大幅推高價格,也將嚴重擾亂供應鏈。」
這代表工作機會減少、貨架價格上升、消費者選擇變少。塞羅卡表示,倒數已經開始。
「許多大型零售商告訴我們,他們目前系統中的庫存約可支撐6至8週,」塞羅卡說。「如果政策不改變,美國製造商和消費者在未來幾週或幾個月內都將面臨艱難的抉擇。」
⸻
閒置的貨輪、空蕩的港口
在中國的上海港,最大型的貨輪正處於閒置狀態。隨著需求下滑,航運公司已開始使用較小的船隻運輸貨物。即使如此,根據物流與貨運經紀商Flexport的資料,4月份從中國出發前往美國的航班仍減少了60%。
「營運船隻的公司取消了許多航班。他們說:『這艘船裝不滿我們就不出航,就讓它停在這裡,』」**Flexport執行長萊恩·彼得森(Ryan Peterson)**說。「有很多船就這樣停在中國外海,等待、期盼一份協議。」
今年3月,在零售商搶在關稅生效前提前進貨的情況下,紐約與新澤西港成為美國最繁忙的港口。但該港表示,本月預計貨運量將大幅下滑。
進入美國東岸港口的貨物中,有25%來自中國。但港口表示,現在來自越南、馬來西亞與東南亞的貨物日益增加,零售商正努力將生產移出中國以避開關稅。
⸻
貨架價格將在數週內上漲
一旦貨物抵達美國港口,只需幾週時間即可上架。當目前的庫存售罄後,價格較高的課稅商品將取而代之。
「目前(零售商)正努力釐清他們的返校與聖誕訂單,該如何、何時下單,」**全國零售聯合會供應鏈與海關政策副總裁強納森·高德(Jonathan Gold)**表示。
而大型零售商雖能囤積更多庫存,小型企業則無此條件。
「尤其是對無法吸收關稅成本的小型零售商而言,他們正努力找出下一步該怎麼走,」高德補充。
美國人仰賴中國提供成千上萬項商品,從液晶電視到嬰兒推車。根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資料,美國自中國進口玩具、服飾與鞋類的數量居全球之冠。
根據Gartner(一家企業研究公司)最新調查,45%供應鏈領導人預期會將關稅帶來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塞羅卡不認為會出現空貨架的情況——但他預見選擇將變少。
「如果你正在找某種特定款式的褲子,你可能會看到一堆褲子,但卻找不到你想要的那款。而你想要的那款……價格會大幅上漲,」塞羅卡說。
但Flexport的彼得森看法更悲觀。
「如果這種情況再持續幾週,(零售商)就會把現有庫存賣完,到了夏天,你就會看到短缺與空貨架,」他說。
⸻
貨運減少意味著工作減少
塞羅卡指出,隨著抵達美國港口的貨輪變少,地方經濟將立刻受到衝擊。
來自中國的業務佔洛杉磯港總量的45%,是全美港口中最高的比例。若沒有這部分貨量,勞動需求也將下降。
「我不認為港口會出現大規模裁員,但今天一位司機每天可能拖運四、五個貨櫃,下週可能就只剩兩、三個,」塞羅卡表示。「而那些原本有加班和雙倍工時的碼頭工人,也可能工時不足。倉儲人員的情況亦然。」
**美國卡車運輸協會(American Trucking Associations)**呼籲川普總統與包括加拿大、墨西哥與中國等主要貿易夥伴達成協議,以保護卡車業就業機會。
協會總裁兼執行長克里斯·斯皮爾(Chris Spear)上月表示:「關稅持續時間越長,卡車司機、家庭與企業所承受的痛苦就越大。不僅跨境貨運會減少,營運成本也會上升。新卡車價格可能上漲達3萬5千美元,相當於每年20億美元的稅負,讓小型運輸業者無力添購新設備。」
自疫情期間供應鏈危機爆發以來,零售商已著手將生產從中國轉移至越南與其他具備製造能力的亞洲國家。但高德指出,來自其他國家的進口尚不足以取代中國的缺口。
「建立這些新供應關係需時,少則數月、多則數年。你得確認這些新供應商具備產能,有熟練的工人、良好的基礎設施。而針對美國市場尤其是兒童產品,還需要完成各種測試與認證,」高德表示。「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